1、獬豸——神灵裁判
走进冷水江法院,细心的人会发现,法院大门的一端矗立着一只威严的獬豸(XieZhi),它是古代神话传说中一种头顶正中长有一支单角的动物。据古籍记载,獬豸体形大者如牛,小者如羊,类似麒麟,全身长着浓密黝黑的毛,双目明亮有神,额上通常长一角,俗称独角兽。
传说獬豸拥有很高的智慧,懂人言知人性。它怒目圆睁,能辨是非曲直,能识善恶忠奸,发现奸邪的官员,就用角把他触倒,然后吃下肚子。当人们发生冲突或纠纷时,独角兽能用角指向无理的一方,令犯法者不寒而栗。
正是由于獬豸这种神兽能主持正义,人民将它视为代表公平正义的法律的象征,并对它倍加推崇。中国古代有些朝代的御史等执法官员所戴的帽子亦被称作“獬豸冠”,一些执法官员的官服上也绣着獬豸的图案,希冀获得神兽明辨是非的力量。当然,从现代法治角度言,獬豸判案带有明显的神灵裁判的神秘甚至迷信色彩。
在科学、技术日趋发达的今天,裁判的准确性越来越依靠科学、技术手段。如根据孟德尔遗传定律所作出的亲子鉴定能达到99.99%的准确率,这在古代是无法想象的,此外,伴随着法学作为独立学科的不断发展成熟,如举证责任的分配、自由心证、高度盖然性理论等,不能不说人类为了追求公正作出了不懈的努力。
但人类理性有其局限性,科学技术亦不是万能的,任何时代都有其认识盲点,这依旧需要执法者秉公执法。包括敬畏神灵、遵循良心、良知来判案。所以,獬豸所代表的对公平、正义理念的寄托仍应为今人尤其是司法者所追求。
2、法槌——智圆行方
古代的官员(行政、司法官员没有严格区分)审理案件,使用的是惊堂木,公堂上还有两块大牌子——“肃静”、“回避”,主审官(行政长官兼任)升堂时排列两边的衙役还要喊出“威武”,以壮声威。那都是形式,体现一种威慑的力量。
今天,面对法槌,我们其实并不感到生疏。但是现在法庭使用的法槌制做是非常精巧、漂亮。法槌槌身及其底座均取材于名木海南檀,呈红褐色,纹理清晰均匀,质地坚硬而有光泽,抗弯曲耐腐蚀,寓指人民法官刚直廉洁、坚韧不拔的优秀品质。法槌槌身圆柱形,槌顶镶嵌着金黄色铜制法徽,槌腰嵌套标明法院名称的铜带;底座为矩台形,表面嵌有矩形铜线和我国传统饰纹。底座以“矩”制形,与法槌方圆相衬,既寓意司法公正,又取“智圆行方”之意,象征法官应成为智慧和正义的化身。槌、座相击,声音清彻坚定,烘托出法庭的庄严神圣。
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规定,法庭开庭审理案件时,由审判长或独任审判员使用法槌。其中在宣布开庭、继续开庭、休庭、闭庭、判决、裁定时,要敲击法槌;在维持法庭秩序时,可酌情敲击法槌。法官在使用法槌时一般敲击一次。
3、法袍——职业神圣
我国法官在审判活动中统一着制式服装始于1984年。最高人民法院在设计新式法官制服时,广泛听取和征求了各方面的意见,取消了肩章和大沿帽等军事色彩较浓的装饰。新式法官制服统称“2000式审判服”,分法官袍和西服式制服佩戴胸徽两种款式。
袍,是身份与地位的一种象征;法袍,是法官身份与地位的象征,只有法官、并且只有当法官亲临法庭、决疑断讼时才能加身的披挂。浓重的黑色体现出肃穆庄重的本质,法袍那浓重的黑色,除体现庄严外,更为深邃的蕴意是排除外界一切干扰。五粒嵌有天平的金色纽扣象征着司法所追求的公平正义。传统的黑色,极具美学上的神圣感和形式上的正统性,无疑会潜移默化地加深人们对法官的权威印象,从而使司法审判更具有庄严、神圣的特质。
用一种服饰或者发式的改变来显示一个人的成年,是中国古老的特色。穿袍子的人,从来都是成年人。从西方传统来说,穿袍子的人都是教士、学者和法律职业者。穿袍子的一定是一个成熟的人,而非一个受人控制的幼年人,而且他是一个反等级的人。
法官是一种在法庭上行使权力的非常特殊的职业,他只对法律负责。“法官除了法律以外,没有任何别的上司。”这种职业特色在法袍上能很好地体现出来。法袍是一种不那么适合做野外工作的服饰,法槌也是那种只适合在室内使用的器具。这给我们一种什么启示呢?它告诉我们,法官的权力只能在法庭内行使,只可以在当事人有诉求于法院时才能行使。
法袍、法槌作为一种法律文化现象,有其丰富的内涵。其中至为重要的,在于它可以彰显法官独特的社会功能。法官,是法律最后的执行人,是非曲直的公断人。在现代,法官执行这一社会功能的权力并非仅来源于国家武力,更是源于法官本身的专业智慧。
人民法官从军警式的肩章、领花和大盖帽(武力的象征power)转换成法袍(专业智慧的象征profession)直接反映出这种理念的复归。法袍、法槌创造司法程序的礼仪性和神圣感。法袍、法槌也同样能够帮助法官产生职业的神圣感。还是那句话,法官应当成为“成熟思想和独立判断力”的化身。
《致法袍》黑色的底袍描绘着你的威严
红色的领口彰显着你的忠诚
还有那鲜艳的国徽喷薄着你的热血
你像一面旗帜
用黑色的墨迹书写出你的公正
用红色的染料渲染出你的严明
不管走到哪里
你始终是我公正无私的追求
不管身在何方
你永远是我朴实无华的灵魂
随笔/恒之馨(整理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