婺源傩舞的艺术形态
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说傩:“傩虽古礼而近于戏”。傩文化主要在商周时期产生的,随后逐渐在中原地区扩展开来。最初的时候舞傩主要是以驱鬼逐疫而举行的祭祀活动。多数情况下由贵族和统治阶级举行。因此,在早期时候,傩文化可以说是统治阶级的一种礼祀活动。在后来的发展中,其从傩祭风俗融入了当地的民俗风情,变成现在娱人娱神的民俗活动。朱熹的概括可以说是相当准确形象了。
婺源人把舞傩称之为“舞鬼”,婺源傩舞剧目最多时剧目有 100 多个,唯段莘乡庆源村和秋口乡长径村剧目最多。婺源傩舞的表现内容十分丰富,从剧目的名单就能窥见一斑,仅长径村傩班恢复保存的就有:《丞相操兵》、《土地巡游》、《夜叉打旗》、《射日》、《舞仙鹤》、《搭架》、《追王》、《孟姜女送寒衣》、《扶苏服毒》、《开天辟地》、《魁星点斗》、《太阳射月》、《北斗星》、《八仙过海》、《刘海戏金蟾》、《舞小鬼》、《单棒》、《双棒》、《双猴偷桃》、《双猴捉虱》。
婺源自古交通不便,因此婺源傩舞受外界影响极少,在表演艺术上仍保留着古朴、粗犷、简练、夸张、形象、传神的独特风格。普通的民众对傩的信仰表现出生活中最朴实的愿望,常常通过剧目来表达他们的世俗需求。如《魁星点斗》,婺源人自古崇文尚学,魁星便是人们心中需要敬孝的神灵,也借助此剧来表达登高中举的愿望。
婺源傩舞的面具
一个表情就是一个人物,一套仪式就是一段历史。婺源傩舞面具表情粗犷、个性鲜明、色彩古朴厚重、雕刻技艺精湛,极具形式主义美感和装饰性特点。
据传最早传入婺源的傩舞面具为铜质面具,而后才改为木质面具,其中故事不得而知。木质傩舞面具均为樟木雕刻,古老的面具共计200多个形象,因历史浩劫现今留存不多,许多也相继失传,唯有长径村与庆源村保留些许剧目,从史料记载和老艺人回忆来看,长径村的傩舞面具有:魁星、盘古氏、太阳、太白金星、月亮、后羿、八十大王、蒙恬将军、李斯丞相、夜叉、六路诸侯、四天兵、八仙、观世音、刘海、金蟾、二小鬼、张天师、判官、二和合、萧氏夫人、孙权、张飞、子路、关公、周仓、唐僧、猴子、猪精、沙和尚、哪吒、金吒、木吒、傩公、傩婆、鸡公精、老鼠精、鸡母精、仙鹤、土地公等。
婺源傩舞面具雕刻技艺的精湛不只是体现在刀工上,其设计也十分讲究。从保存完好的李斯丞相面具来看,我们便能发现其独具匠心之处。李斯丞相面具线条硬朗,色彩古朴,形象生动,而且其眼、耳、鼻均可活动,眼球、双耳和嘴巴用传动线连在一起固定在下巴上,当演员嘴巴张合时,眼球和双儿也会随之联动。如此一来,演员在表演时则表情更加生动,形象跃然眼前。
婺源傩舞的仪式
傩舞既从礼祭而来,其保留着丰富的内涵和一定的仪式程序,尤其是舞傩前的“开箱”和“封箱”仪式十分讲究。
“开箱”又称“开橱”,每年农历十月十五辰时启动,舞傩人先将装有面具的大橱抬至人家中堂,摆好香案,傩班全体成员焚香礼拜。两位德高望重的师傅分立大橱两侧郑重将橱门拉开,此时敲锣打鼓,鸣放礼炮。傩舞面具取出时有严格的先后顺序,先将六个“诸侯”面具取出,拆去包裹在面具上的皮纸,然后用干净的毛巾轻轻擦拭,插上羽毛,分别挂在上堂的两侧。再请出“丞相”、“小鬼”,之后是“八十大王”、“蒙恬将军”“老郎菩萨”、“夜叉先锋”,最后再将其余的面具取出一一擦拭,洁净后严格按原先取出的先后顺序摆放在既定的位置。摆放之后由道士打醮,结束开箱仪式。此后,菩萨面前香火不熄,日夜供奉。
“封箱”,也叫“收傩”,在结束舞傩后,将所有的面具用皮纸包好,按规定的顺序放入橱内,再把演出用过的服饰道具洗洁整理好放入橱内,然后把大橱抬至当年保管的大姓人家或狮傩庙内存放。
“开光”,所谓“开光”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对傩舞面具进行修复,并对所有的面具重新勾画翻新油漆。开光前,先有道士做法事,然后用朱笔沾水,取下修整油漆面具时用来遮挡面具眼睛的小纸片,故称“开光”。因为婺源傩班众多,其“开光”形式有所差异。
“斗傩米”,又称“收耗”,这里的“斗”指的是凑的意思,“傩米”指的是傩班取走的米、豆等食物。长径村傩班每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在程文著堂屋做首场演出,由两位舞傩人分别扮演八十大王和小鬼,另一位未作任何装扮的舞傩人手提药炉在前引路,敲着锣打着鼓挨家挨户进行索室驱疫活动。扮演八十大王的舞傩人手持大斧在各家的堂屋、房前、灶前、庭院、牛栏、猪舍、羊圈、鸡窝以及户主家人的头上做“通家鐾头”,以报求全家平平安安,无病无灾。所到人家堂前桌上要摆放“芝麻”、“黄豆”、“大米”、“茶叶”,待“通家鐾头”结束后,舞傩人将食物取走。
如今熟知整套仪式的老人也相继离去,年轻的继承者青黄不接,要看到整套的舞傩仪式已是十分难得,每年长径会有傩舞表演,我们仍然能够从这仅存的片段中一睹这神秘古老民俗的风采。
婺源长径傩舞欣赏
参考文献:
周媛《婺源傩舞艺术特征研究》
文字、图片 / 在婺源
◎文章版权归『在婺源』所有,转载请联系授权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